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近期发布的6项绿色低碳地方标准,聚焦碳排放管控、能耗限额优化、资源循环利用和能源计量体系四大核心领域,形成了覆盖产业规划、生产运营、资源利用全链条的绿色标准体系,为北京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。以下是具体内容解析: 一、碳排放管控:从规划源头嵌入低碳理念针对产业园区这一碳排放关键载体,《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 碳排放》首次将碳管理要求纳入规划环评体系,构建了“双锚点”管控模式。以产业园区整体规划和重点行业为核心,从能源活动、工业生产过程、废弃物处理三大维度细化碳排放核算方法,明确减污降碳协同措施。例如,要求园区在规划阶段需测算不同产业组合的碳排放强度,优先布局低碳产业集群,并配套建设分布式能源系统。该标准推动传统环评从单一环境保护向“生态保护+气候应对”双目标升级,预计可使园区规划阶段的碳效提升15%以上。 二、能耗限额:精准分类倒逼行业节能升级此次修订的两项能耗限额标准,通过差异化指标设计提升企业节能动力:《白酒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》:打破传统单一限额模式,根据企业是否具备制曲工艺、是否为灌装生产等实际情况,分类设定能耗限定值与先进值。例如,拥有完整制曲工艺的白酒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先进值较旧标准降低8%,引导企业通过智能化发酵设备改造、余热回收系统建设等方式降低能耗。《合成洗涤剂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》:针对洗衣粉和液体洗涤剂两大品类,分别设置限定值、准入值和先进值三级指标。以液体洗涤剂为例,先进值要求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12%,推动企业采用低温浓缩工艺、变频搅拌系统等节能技术,预计可帮助行业整体降低生产成本7%-10%。 三、资源循环:破解固废处置与能源利用瓶颈两项资源循环利用标准聚焦“废弃物资源化”与“清洁能源利用”两大痛点:《污泥产品矿山土壤重构利用技术规范》:直面北京每年219万吨污泥的处置压力,规范污泥产品在矿山修复中的应用流程,包括重金属检测、配比方案、环境监测等全环节要求。按标准实施后,污泥资源化率可提升至30%以上,不仅降低矿山修复成本40%,还能减少污泥填埋带来的碳排放。《污水源热泵系统设计规范》:新增多能耦合系统设计要求,完善污水水质预处理标准,解决传统系统易堵塞、能效不稳定等问题。例如,要求系统需配套智能过滤装置和水质实时监测模块,确保机组运行效率提升至COP=4.5以上,推动该技术在商业建筑、产业园区的规模化应用。 四、能源计量:构建可再生能源耦合计量体系《企业用能系统耦合可再生能源计量技术指南》首次明确企业用能三级计量架构,覆盖用能单位、次级用能单位及关键设备,并细化六大类可再生能源的计量方法。例如,对光伏系统要求区分自发自用与上网电量计量,对生物质能系统需监测原料消耗量与转化率。计量数据可直接应用于企业能源审计和碳足迹核算,帮助企业精准测算可再生能源替代带来的减排效益,为参与碳市场交易提供数据支撑。 五、实施影响与协同效应此次发布的标准呈现三大特点:一是衔接国家战略,与北京碳达峰行动方案、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深度契合,例如污泥利用标准将纳入京津冀固废协同处置体系;二是强化属地适配,针对北京产业特点设置差异化指标,如白酒标准兼顾清香型白酒企业生产特性;三是全链条管控,从规划、生产到资源循环形成闭环管理。标准实施后,预计将推动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再降5%-15%,每年减少碳排放超百万吨,同时为政府节能监察、碳市场监管提供科学依据。下一步,北京还将配套出台标准实施指南,开展企业专项培训,并建立动态评估机制,确保绿色低碳要求落到实处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