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层次资本市场培育新质生产力蹄疾步稳
科创成长层迎来首批企业上市,资本市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迈出坚实一步。
近日,科创板科创成长层迎来首批3家新注册企业上市,标志着一项关键制度创新正式落地。科创成长层专门服务技术有较大突破、商业前景广阔但尚未盈利的科技型企业,是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关键战略支点。
这一创新举措恰逢A股市场展现出蓬勃活力——上证指数站上4000点关口创十年来新高,A股总市值破百万亿元。此轮行情以科技板块为核心驱动力,直观反映了资本市场对科技资产的价值重估。
01 制度包容:资本市场改革新台阶
今年以来,证券监管部门持续优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体系,推动主板、科创板、创业板、北交所和新三板以及私募创投等各具特色、错位发展。
科创板推出“1+6”政策措施,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、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、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等,显著提升对硬科技企业的精准服务能力。
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,为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创新创业企业提供更加精准、包容的金融服务。
北交所、新三板则坚守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定位,持续优化机制以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。
证监会主席吴清在近日出版的《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〉辅导读本》中发表署名文章,明确了“十五五”时期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、适应性的六方面重点任务举措。
这些举措包括积极发展股权、债券等直接融资;推动培育更多高质量上市公司;营造“长钱长投”制度环境等。
02 市场赋能:全周期服务科技创新
资本市场作为高效的直接融资体系,通过其独特机制引导资本流向科技创新领域,促进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。
曹啸表示,资本市场应当成为科技创新的“助推器”,通过多层次市场体系,为高新技术企业、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融资支持。
同时,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导资本流向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、新能源、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。
董青马指出,未来的新质生产力重点集中在科技创新、绿色低碳、数字经济等领域。
这些行业往往具有高投入、高风险、周期长等特征,需要资本市场建立更包容的融资体系。
近日,上海证券交易所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了“启航•新质生产力”资本市场赋能集成电路发展培训。
这一培训针对集成电路行业特点,安排了上市融资实务、并购重组动态、知识产权问题解读等专业课程,体现了资本市场对战略性产业的精准支持。
03 生态优化:构建良性循环体系
在政策落地过程中,券商、会计师事务所、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归位尽责,提升服务质效。
券商聚焦科技型企业全周期融资需求,优化投行服务流程;会计师事务所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可靠;律师事务所完善企业治理架构与合规体系。
三方各司其职、协同发力,共同优化完善资本市场服务生态。
与此同时,投资者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革。以社保基金、保险资金、公募基金等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持续加大权益资产配置力度。
这些机构投资者通过专业化的价值发现能力和中长期资金供给,为优质科技型企业提供持续且稳定的资本支持。
李湛表示,应创新税收与考核政策,激励保险资金、养老金、社保基金、公募基金等资金进入市场。
通过制度安排把资本转化为耐心资本,真正支撑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成长。
04 未来展望:“十五五”规划引领方向
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《建议》提出,“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、适应性,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”。
这为“十五五”时期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、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。
付立春认为,未来五年资本市场改革可期待五方面突破:
一是深化注册制,优化退市与信息披露;二是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;三是扩大直接融资;四是完善投资端制度;五是提升国际化与监管水平。
田轩建议,下一阶段资本市场改革应进一步打通创新型企业融资堵点。
优化科创板、创业板发行上市制度,增强对硬科技企业的包容性与支持力度。
同时,引导长期资金入市,提升资源配置效率,形成科技、资本与产业良性循环。
随着资本市场制度系统性优化、功能整体性发挥,“科技—产业—金融”良性互动的生态体系正在逐步构建。
资本市场的结构性和功能日益完善,各板块协同服务科技创新的路径更加清晰。
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前沿集聚,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的资本基础。
未来,随着资本市场不断深化改革,更多“硬科技”企业将借助资本市场力量,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,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。
|
|